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基礎訓練(1)---- 間歇訓練(Interval Training)

如果要循序漸進的話,本來應該要先從節奏跑講起,但是因為間歇訓練如果透過適當的安排,可以讓三種無氧及有氧ATP系統使用效能有顯著的進步,於是在增強心肺功能的同時提升身體無氧有氧系統的協調性,進而達到長距離或短距離路跑的能力提升,所以還是決定先從間歇訓練介紹起。


間歇訓練(Interval Training)
簡單來說,間歇訓練方式就是在主要運動的過程中,適當的配置高強度短時間的訓練。雖然看起來真的很簡單,但是其實強度的安排卻大有學問。其中,這篇文章將會把注意力放在(距離強度組數休息時間休息方式五個基本因素。根據這幾點簡單將間歇訓練分為三種類型


(1)長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2-10分鐘,休息時間1-5分鐘。(偏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)
因為低強度的長時間間歇相較之下較為緩和,因此通常初學者會建議從長時間間歇跑起,然後依照個人體能狀態,針對前述五個基本因素進行配置。



間歇距離訂為5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500M平均時間扣掉4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500M需要150秒,則間歇則訂為500M跑146秒。組數兩組,休息時間4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

雖然感覺500M少4秒好像不痛不癢,但是其實對初學者跑起來還是會有差的。另外要特別注意,替自己安排下一階段的課表時,盡量保持一個原則,不要超過原練習量的15-20%


(2)短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60-90秒,休息時間20-30秒。(偏乳酸系統與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


間歇距離訂為4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400M平均時間扣掉6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400M需要120秒,則間歇則訂為400M跑114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

(3)無氧間歇
持續時間:10-30秒,休息時間10-20秒。(偏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


間歇距離訂為1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100M平均時間扣掉3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100M需要30秒,則間歇則訂為100M跑27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0秒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

要特別說明的部分,前述內容及範例的內容並不是表示長距離間歇就比較輕鬆、無氧間歇就比較累,要注意的內容還是需著重在想要訓練的能量系統。換句話說,長時間間歇也可以藉由把強度增強、距離拉長等方式提高訓練質量與強度,然其訓練著重的部分仍會落在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。


綜上所述,其僅為簡單的間歇訓練安排,範例是給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體能前的人一種參考值,其實課程配置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狀態慢慢調整,個人建議整體的課程安排最好是可以參考最大心跳率,這樣會比較有效率。


參考書籍
當自己的跑步教練 郭豐州/夏偉恩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