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3日,五股快速道路全國鐵人兩項邀請賽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一次在轉換區整裝
第一次感受到先騎車後跑步的漂浮感
第一次回到轉換區補充Power Gel以及換裝
第一次知道自己騎完車之後竟然還可以13.5KM/HR跑完七公里
第一次覺得我總算站在鐵人的起跑點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因為自己知道騎車輸人,所以跑步用力碾人,但沒想到竟然可以
用13.5KM/HR這種超過平常練習的速度跑完七公里,實在很有成
就感,果然平常跑步沒有白練。
轉換區換跑時,小帽checked!墨鏡checked!Powel Gel補充!
運動飲料補充!上路!
跑到一半才發現...嗯,好震的腳步~
囧了,最重要的跑鞋竟然沒有checked orz
跑了一分多鐘,要回頭嗎?還是硬跑完?算了,還有六七公里
沒差這一分鐘,腳重要~
沿路上只有自己往反向跑 XD
回到轉換區,跑鞋checked!
再次出發!
........第一次水站拿起水杯時
"為什麼我單車手套還帶著? 囧"
算了~拿來擦擦汗吧 XD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想著整段不到兩個小時的過程,騎車回家的路上臉上掛著滿滿的笑容。
Randy's Running World
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
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基礎訓練(1)---- 間歇訓練(Interval Training)
如果要循序漸進的話,本來應該要先從節奏跑講起,但是因為間歇訓練如果透過適當的安排,可以讓三種無氧及有氧ATP系統使用效能有顯著的進步,於是在增強心肺功能的同時提升身體無氧有氧系統的協調性,進而達到長距離或短距離路跑的能力提升,所以還是決定先從間歇訓練介紹起。
間歇訓練(Interval Training)
簡單來說,間歇訓練方式就是在主要運動的過程中,適當的配置高強度短時間的訓練。雖然看起來真的很簡單,但是其實強度的安排卻大有學問。其中,這篇文章將會把注意力放在(距離、強度、組數、休息時間、休息方式)五個基本因素。根據這幾點簡單將間歇訓練分為三種類型:
(1)長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2-10分鐘,休息時間1-5分鐘。(偏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)
因為低強度的長時間間歇相較之下較為緩和,因此通常初學者會建議從長時間間歇跑起,然後依照個人體能狀態,針對前述五個基本因素進行配置。
例:
間歇距離訂為5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500M平均時間扣掉4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500M需要150秒,則間歇則訂為500M跑146秒。組數兩組,休息時間4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雖然感覺500M少4秒好像不痛不癢,但是其實對初學者跑起來還是會有差的。另外要特別注意,替自己安排下一階段的課表時,盡量保持一個原則,不要超過原練習量的15-20%。
(2)短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60-90秒,休息時間20-30秒。(偏乳酸系統與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例:
間歇距離訂為4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400M平均時間扣掉6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400M需要120秒,則間歇則訂為400M跑114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(3)無氧間歇
持續時間:10-30秒,休息時間10-20秒。(偏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例:
間歇距離訂為1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100M平均時間扣掉3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100M需要30秒,則間歇則訂為100M跑27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0秒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要特別說明的部分,前述內容及範例的內容並不是表示長距離間歇就比較輕鬆、無氧間歇就比較累,要注意的內容還是需著重在想要訓練的能量系統。換句話說,長時間間歇也可以藉由把強度增強、距離拉長等方式提高訓練質量與強度,然其訓練著重的部分仍會落在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。
綜上所述,其僅為簡單的間歇訓練安排,範例是給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體能前的人一種參考值,其實課程配置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狀態慢慢調整,個人建議整體的課程安排最好是可以參考最大心跳率,這樣會比較有效率。
參考書籍
當自己的跑步教練 郭豐州/夏偉恩著
間歇訓練(Interval Training)
簡單來說,間歇訓練方式就是在主要運動的過程中,適當的配置高強度短時間的訓練。雖然看起來真的很簡單,但是其實強度的安排卻大有學問。其中,這篇文章將會把注意力放在(距離、強度、組數、休息時間、休息方式)五個基本因素。根據這幾點簡單將間歇訓練分為三種類型:
(1)長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2-10分鐘,休息時間1-5分鐘。(偏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)
因為低強度的長時間間歇相較之下較為緩和,因此通常初學者會建議從長時間間歇跑起,然後依照個人體能狀態,針對前述五個基本因素進行配置。
例:
間歇距離訂為5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500M平均時間扣掉4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500M需要150秒,則間歇則訂為500M跑146秒。組數兩組,休息時間4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雖然感覺500M少4秒好像不痛不癢,但是其實對初學者跑起來還是會有差的。另外要特別注意,替自己安排下一階段的課表時,盡量保持一個原則,不要超過原練習量的15-20%。
(2)短時間間歇
持續時間:60-90秒,休息時間20-30秒。(偏乳酸系統與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例:
間歇距離訂為4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400M平均時間扣掉6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400M需要120秒,則間歇則訂為400M跑114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分鐘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(3)無氧間歇
持續時間:10-30秒,休息時間10-20秒。(偏磷化物系統的訓練)
例:
間歇距離訂為100M。而假設目前10KM最佳成績是50分鐘(個人體能狀態),則強度換算成100M平均時間扣掉3秒。 換言之,10KM成績50分鐘,即100M需要30秒,則間歇則訂為100M跑27秒。組數四組,休息時間20秒,休息方式可以用慢跑或快走的方式。
要特別說明的部分,前述內容及範例的內容並不是表示長距離間歇就比較輕鬆、無氧間歇就比較累,要注意的內容還是需著重在想要訓練的能量系統。換句話說,長時間間歇也可以藉由把強度增強、距離拉長等方式提高訓練質量與強度,然其訓練著重的部分仍會落在氧氣系統與乳酸系統的訓練。
綜上所述,其僅為簡單的間歇訓練安排,範例是給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體能前的人一種參考值,其實課程配置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狀態慢慢調整,個人建議整體的課程安排最好是可以參考最大心跳率,這樣會比較有效率。
參考書籍
當自己的跑步教練 郭豐州/夏偉恩著
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
基礎常識(1)----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淺談
首先,馬拉松的訓練過程,基礎面應該以增強有氧能力之方式加以訓練。會這樣說的原因在於,絕大部分的人都將跑步理所當然地視為一種有氧運動,然而有氧與無氧的分別並不是以運動種類作區隔,而是以運動時供應肌肉的能量系統觀之。
基本上,運動的過程就是肌肉的使用與收縮,而為使肌肉得以持續的活動,則必須想辦法使肌肉獲得能量,就像汽機車需要汽油當作燃料一樣,而肌肉活動所需的燃料即為三磷酸腺苷(AdenosinTe riphosphate, ATP),當ATP被分解時,其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便為提供肌肉工作之主要來源。而用以合成ATP以提供肌肉能量的系統主要可分為三種:
(1)磷化物系統(ATP-CP System)
人體肌肉細胞中,直接儲存一種高能化合物,磷酸肌酸(creatine phosphate, PC),其可無需氧氣的幫助,直接迅速地分解釋放能量以合成ATP供肌肉使用,因此,需要激烈、甚至於接近極限肌肉動作的運動(例如百米賽跑、高強度拳擊運動等)時,通常身體會直接以肌肉中儲存之PC作為能量來源。然而,由於肌肉中可儲存PC的量相當有限,因此PC僅能於短時間(數十秒為單位)內作為肌肉運動的燃料,無法進行長時間的供應。
(2)乳酸系統(Lactic Acid System)
碳水化合物可以在沒有氧氣幫助燃燒的情況下,以不完全分解的方式釋放能量出以合成ATP,而又因碳水化合物並不像PC的即時儲存量那麼少,所以此種無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方式,相較於磷化物系統可提供更長時間的能源供應。但是雖然碳水化合物量多,感覺只要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,似乎就可以持續合成ATP,然實際狀況並非如此。
乳酸系統是在無氧狀況下不完全地分解碳水化合物以釋放能量,因此產生能量之同時將會產生一種廢棄物,乳酸。而由於乳酸系統運作時,乳酸堆積的速度通常高過於代謝速度(可透過訓練加強代謝速度),此時,當肌肉當中堆積越來越多來不及代謝的乳酸時,身體的防禦機制就會告訴肌肉停止工作,簡單來說就是會沒力。通常乳酸系統會在需要持續約100-180秒中高強度運動(例如800公尺賽跑、健身等)時啟動。
(3)氧氣系統(Oxygen System)
許多中強度、需要長時間續航的運動,身體可以透過分解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甚至蛋白質的方式,慢慢地提供合成ATP所需的能量,而通常此分解過程會一併結合氧氣的使用。而由於此種合成APT之方式相對於前兩種系統較為緩慢,因此氧氣系統通常於需長時間進行之運動(例如馬拉松、游泳、單車等)時發揮作用。
綜上所述,當運動的強度需要啟動磷化物系統或乳酸系統以快速供給能源時,此時的運動即為無氧運動;當運動的強度需要啟動氧氣系統長時間持續性的供給能源時,此時的運動即為有氧運動。
參考書籍
(1)鐵人三項游泳、自行車、跑步 徐國峰著
(2)你運動對了嗎? 甘思元著
基本上,運動的過程就是肌肉的使用與收縮,而為使肌肉得以持續的活動,則必須想辦法使肌肉獲得能量,就像汽機車需要汽油當作燃料一樣,而肌肉活動所需的燃料即為三磷酸腺苷(AdenosinTe riphosphate, ATP),當ATP被分解時,其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便為提供肌肉工作之主要來源。而用以合成ATP以提供肌肉能量的系統主要可分為三種:
(1)磷化物系統(ATP-CP System)
人體肌肉細胞中,直接儲存一種高能化合物,磷酸肌酸(creatine phosphate, PC),其可無需氧氣的幫助,直接迅速地分解釋放能量以合成ATP供肌肉使用,因此,需要激烈、甚至於接近極限肌肉動作的運動(例如百米賽跑、高強度拳擊運動等)時,通常身體會直接以肌肉中儲存之PC作為能量來源。然而,由於肌肉中可儲存PC的量相當有限,因此PC僅能於短時間(數十秒為單位)內作為肌肉運動的燃料,無法進行長時間的供應。
(2)乳酸系統(Lactic Acid System)
碳水化合物可以在沒有氧氣幫助燃燒的情況下,以不完全分解的方式釋放能量出以合成ATP,而又因碳水化合物並不像PC的即時儲存量那麼少,所以此種無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方式,相較於磷化物系統可提供更長時間的能源供應。但是雖然碳水化合物量多,感覺只要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,似乎就可以持續合成ATP,然實際狀況並非如此。
乳酸系統是在無氧狀況下不完全地分解碳水化合物以釋放能量,因此產生能量之同時將會產生一種廢棄物,乳酸。而由於乳酸系統運作時,乳酸堆積的速度通常高過於代謝速度(可透過訓練加強代謝速度),此時,當肌肉當中堆積越來越多來不及代謝的乳酸時,身體的防禦機制就會告訴肌肉停止工作,簡單來說就是會沒力。通常乳酸系統會在需要持續約100-180秒中高強度運動(例如800公尺賽跑、健身等)時啟動。
(3)氧氣系統(Oxygen System)
許多中強度、需要長時間續航的運動,身體可以透過分解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甚至蛋白質的方式,慢慢地提供合成ATP所需的能量,而通常此分解過程會一併結合氧氣的使用。而由於此種合成APT之方式相對於前兩種系統較為緩慢,因此氧氣系統通常於需長時間進行之運動(例如馬拉松、游泳、單車等)時發揮作用。
綜上所述,當運動的強度需要啟動磷化物系統或乳酸系統以快速供給能源時,此時的運動即為無氧運動;當運動的強度需要啟動氧氣系統長時間持續性的供給能源時,此時的運動即為有氧運動。
參考書籍
(1)鐵人三項游泳、自行車、跑步 徐國峰著
(2)你運動對了嗎? 甘思元著
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
訂閱:
文章 (Atom)